2008/04/24

批評一下台灣的交通學術教育

前幾天我讀到劉兆玄在台大的一篇演講詞,談他的學思歷程。我真覺得這篇文章,至少是其中提到他當交通部長的那一部份,台灣所有學交通的人都要好好看一看。倒不是要看他解決交通問題的方法和手腕——而是要看到在研究室,論文,模擬,統計之外,台灣的交通是這麼樣的一回事。

學校給予我們的交通專業,應該是為了要能讓我們具備規劃的能力吧。所以從這點來說,我常常覺得統計學只是一種檢證,模擬只是一種手法,而不是像現在的研究往往把他當成一種主要的結論。甚至於我都覺得規劃交通只把心力放在數學,未免太不符合比例了。

規劃這種事,應該是要很細心的去想很多前因後果,要能講出為什麼必須這樣做和為什麼可以不要這樣做,而這些想法要用什麼邏輯來支持;並且要走進去觀察和操作,要體會出這樣的規劃好不好用,不好用的話要怎麼微調。

但現實是,沒有人願意用更質化的方式去論述那些基礎的思維。學生什麼都不懂,只會盲目的跟著老師處理那些計算。殊不知這些計算應該算是交通規劃中最枝微末節的部份吶。

不過學生的確是什麼也不懂啊。我剛進大學時,全班除了幾個鐵道迷巴士迷航空迷以及「因為我想加入交大鐵道會」這樣的怪咖之外,有些人說是因為想唸管理學院考進來的還算有個目標範圍,絕大部份都是選校不選系莫名其妙就落到交通界來了。

當然關於大學入學的制度和心態也是一個命題,但重要的是,老師們你們真的教會這些毫無概念的學生「交通是怎麼一回事」了嗎?有多少交通相關科系的學生唸到研究所畢業,還不知道為什麼有的公車是均一價15元有的卻按里程計費?還說不出台灣重要公路和鐵路的大致路線?還無法說明為什麼自行車和行人應該有比較高的路權?還無法論述交通發展對城鄉的提昇或衝擊?——而將來台灣的交通就是要交到這些學生的手上。

後來直到修碩士的時候,有一次上課,老師問我們為何唸研究所。那時大家說的不外乎是:培養自己的專業能力,學習研究方法,或增加以後就業的資本等等……。大家一個一個講了許多,老師都不太滿意。後來才慢慢的說,依他的看法,唸研究所應該是希望將來能對社會有多一點力量。當時我聽到都快掉眼淚了,現在還有哪個老師這樣教學生的?這句話和我們長久以來接觸的學術是一種完全不同的高度,讓我印象很深。

回過頭來,在交通界似乎最常聽到的說法是,那些規劃設計的細節和社會學理論基礎的部份,是唸建築唸土木唸景觀設計唸都市計劃唸公共行政的人在做的。可是另一方面又每每批評那些人沒有交通的背景。

沒錯,就是因為全台灣只有我們這群人是科班出身學過這種冷僻的知識,真正要操盤規劃和設計的時候怎麼可以又龜縮起來?怎麼可以說我做數學那部份就好了,質化論述的那部份是那些什麼什麼人在做的?

不是更應該捨我其誰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