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18

這不是只有發生在大埔的事情


('11.-7.18加註:請不要沒有行動,沒有行動就是對政府的默許。我也沒辦法有什麼大張旗鼓的行動,唯一能做的就是寫這篇文章,並且請大家如果不嫌棄的話,多多轉錄。)

七一六農民已經重返凱道了。不知道還有多少人關心這件事情,大概很多人完全不知道這次農民為什麼又走上街頭,多半是吳院長接見農民代表罵了五次髒話的新聞還比較吸引人注意。畢竟如果照內政部營建署的說法,去年發生的怪手開進苗栗大埔農田準備強制整地的事情引發抗議運動之後,政府已經和農民達成若干協議,那麼,為什麼農民還要抗爭。

我完全不知道政府在這次運動的前一天花大錢買報紙廣告版面是什麼樣的心態。如果政府和民間已經完全達到共識,根本就不需要這樣的文宣。反過來說,政府和民間必定還存在有歧見,那政府憑什麼挾其經費、資源的絕對優勢,針對民眾進行立場對立的宣傳?假設有任何人民、任何團體對這篇文宣有所疑慮,要花費多大的人力、心力、財力才可以刊登一篇版面、效果對等的文宣予以反駁?這種購買廣編文宣的作為豈不是說明了「政府在和民眾立場相左的時候,主動地把民眾放在極為弱勢的地位」。##ReadMore##

簡單的說,在這件事上政府和民間還有太多沒有解決的地方,可是政府耍了很不公平的手段,不顧欲蓋彌章的形象,只想先聲奪人。但仔細看文宣的內容,就知道政府的心態完全沒有改變。首先模糊不清的兩頁會議紀錄的誠意似乎僅止於要讓大家看見後面的簽名;其次,仔細看過這份文件所謂的協議內容,其實是針對各戶在徵收程序上有異議的地方提出解決方案,以資證明政府確實是取得人民的協議。

其中最誤導讀者的是,這篇廣編稿意圖證明的所謂協議,充其量只是技術問題而已。而這正是政府在進行徵收程序慣用的方式,針對民眾的質疑,不探究上位計畫的必要性,不檢討徵收的正當性,而只是用「拆遷戶只是覺得補償費不合理,不明白補償費如何估算」的心態,針對這些技術細節,逐戶去「取得民眾認同與共識」。所以,這篇文宣所提到的「共識」,完全不是指民眾對開發案的理解或接受,而完全只是在已經確定會被徵收的前提下,同意政府所提出來的補償方案而已。

而所謂「同意政府的補償方案」又能代表什麼?徵收是政府取得人民土地的最後強制手段,在我國的法律架構之下,政府取得人民土地必須先洽地主協議價購,協議不成才可以強制徵收。但是,法律並沒有明確的授權政府在協議中的權限,並沒有說者到底政府可以給地主多優渥的條件來換取這塊土地。而政府多花每一毛錢其實都受到嚴格的管控,以致於造成用白話來講、實務上最常發生的操作方式就是,如果徵收土地只需要100萬元,政府就不可以用101萬元向地主協議,否則就是浪費公帑。

於是協議價購變成徒具形式的程序,政府向民眾說,我現在跟你打個商量,用100萬跟你價購這個土地,你如果答應,馬上簽訂買賣契約撥款給你,如果你不答應,我們就依據今天協議的紀錄,寫明協議價購不成合法報請徵收,徵收也是補償你100萬,死豬仔價,要不要接受隨便你。所以,「同意政府的補償方案」又能代表什麼?

我要說的是,現在在我們的國家對於國土的使用管制如此鬆散,對土地的使用計劃如此混亂,對土地的大小規模開發如此放任,政府取得人民土地的程序又如此簡便,協議價購的制度如此粗糙,而且,基於這篇廣編稿,可見政府和人民的籌碼和權力是如此不對等、不公平。在這種結構之下,這樣強徵民地的事情,絕對不會是只有發生在大埔的事情。

而你是否可以想像,某一天突然接到政府公文要開公聽會,去了之後台上的官員指著簡報投影片上五顏六色的土地分區圖,說,你們家已經變成科學園區,這是國家重大建設,我們會先和你協議,協議不成的話,依法報請徵收。

所以,請不要事不關己。最起碼可以看看這件事的前因後果,或者可以加入這個連署


2010/06/18

內灣線單節運轉

IMG_0478m

我不知道其他人離家唸大學的第一個週末是怎麼過的,但我還記得十年前那個艷陽高照的禮拜六,我一心一意就記掛著要去內灣,完成當時台鐵三條客運支線中唯一還沒搭過的一條。所以自己一個人從學校搭了公車,晃到新竹車站,從售票機買了到內灣的車票,DRC車內混雜著殘留的新車塑膠味和開關自動門輕微的警示音,然後抵達並沒有太多人的內灣小鎮。第一次以家裡完全管不著的大學生的身份坐上火車到沒有去過的車站路線,頓時覺得陽光一片燦爛世界一片開闊,我急切的張望著這些,連同那天的陽光一起吸收到記憶裡。

十年之後,大學生變成上班族,陽光再怎麼燦爛也世界也只剩夾縫般的存在。內灣漸漸變得俗不可耐慘不忍睹以至於好幾年不想踏進一步。然後從學校畢業的隔年高速鐵路通車,為了興建高速鐵路車站到市區的接駁路線,從2007年3月1日起內灣線新竹=竹東間暫時停止營運;剩下的竹東=內灣之間和縱貫線斷了連繫,成為台鐵唯一一段遺落在外的路線,也因為運量隨之減少,週間只用單節DRC1000型柴油客車往復運行,執行所有班車的運轉。

IMG_0613m
竹東=橫山

IMG_0454m
竹東=橫山

單節運轉的光景使得一切好像又變得有悠閒小旅行的味道了。算好竹東發車的時刻,站在堤防上看著小小短短的火車通過大橋。沿著熟悉的公路開車走進山區,爬上路線旁火車從彎道的對向駛來,在車站裡緩緩停下,遠遠聽得到自動門打開瞬間的機械聲響,然後就只剩下柴油引擎待機的聲音輕輕悶悶地在山谷裡漂蕩。內灣沒有遊客,車站好像變得比以前更安靜;幾乎不再使用的側線上,綠草似乎比從前更茂盛。

我對單節運轉總有一份特別的喜好。在台灣,早年的支線比較常出現這種運轉的方式,但不知道是近年來支線的觀光人潮真的多了起來,或者是因為車輛陸續增備而運用上有所餘裕,已經鮮少看到單節運轉的出現了。到了日本的話,單輛的one-man氣動車總是意味著遠離了城市通勤圈的速度和擁擠,總是看得到田野和風景,所以總是特別有一分閒適的旅情。除了旅情之外,相較於電車一定要4輛、柴聯車一定要3輛為倍數進行編成,DRC這種很有彈性的單節運用特性也總使得鐵路上出現這麼一些難得的畫面,這大概就是存在我心目中的那種小小趣味吧。

IMG_0482m
橫山=九讚頭

IMG_0515m2
內灣

2010/05/17

Morelomo

偽lomo風
林口線 海湖=林口電廠

還是不免要呻吟一下,因為想去林口線拍照想了大半年,但好天氣的日子要上班,到了假日又開始陰雨。雖然李屏賓的紀錄片裡面說下大雨就要運用大雨的光線、下大雪是上天的禮物;不過我畢竟離大師太遠,又懶得在風雨中撐傘拍照,大雪中的小電車也不是天天遇得到。倒是拜科技之賜有一些投機取巧的有趣小程式,就算烏雲罩頂,只要用手機一按,顯示出來的照片裡光線就自動變得很特別。這樣我可以堅稱這照片就是在自然光拍攝按下快門後都沒有後製過嗎(笑)。

週日睡飽吃飽了之後才慢慢晃到林口線附近,這種不太按時刻運轉的貨物線,也不像糖鐵還有看柵工阿伯可以問,有沒有車來全靠運氣。因此多的是時間吹著荒地裡的風,看著往工業區的巨大高壓輸電線路,頭上是國際航線的進場面,遠一點的地方是海。後來還是沒有等到預想中的當天最後一班車,倒是用被這奇怪的手機拍照軟體逗得不亦樂乎拍到沒電,天色也漸暗,上班族的夾縫小旅行於是結束回家。

2010/03/02

路面電車雪景色

IMG_0627

街道上如果有路面電車行駛,城市的步調就顯得特別有韻味;天空如果飄起了雪,城市的氣息也會跟著轉變。以這樣的組合來說,雪景中的路面電車,於是構成了城市最美好的氣氛。

17 JAN '10 富山地方鉄道市内線

2010/02/26

所謂日常

IMG_0931

在日常的夾縫中創造旅行,用異國城市的陌生感創造距離。街上駛過的路面電車按時刻運轉,夜歸的人搭乘著結束一日的營生。旅行原來不過是進入另一個國度的日常。

17 JAN '10 富山地方鉄道市内線

2009/12/14

心裡小小的懷念

週日睜開眼感覺光線明朗,天氣良好。顧不得前一個晚上從事都市上班族的週末活動喝酒喝到半夜,還是一心想往外跑。吃過午餐拎了相機就騎機車往南走,一路先到桃園想碰碰林口線煤列的運氣。繞到車站旁看到整個站場空蕩蕩沒有留置車輛,果然不值得一試,於是折返回到鶯歌一帶,屬於有名景點的縱貫線里程53K連續彎道。

IMG_9604
鶯歌=桃園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北部區間的通勤車好像都變成以EMU700為主力了,多了一點花俏感覺的電車,實在不怎麼熟悉。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對鐵路的知識和記憶變成一種片片斷斷的存續。以前習慣隨時蒐集各種情報、瞭解鐵路上的各種動態;現在總要到了鐵路邊才會突然發現景色已經改變。尤其首都近郊通勤化的工事方興未艾,不知不覺間和印象中的風景已經有很大的差異。

從鶯歌回到山佳,新站房的工事也正積極的進行中。繞進山坡上的小路以往下看,以前可以俯看S型彎的角度已經完全被建設中的站房鋼骨遮蔽。自從山佳隧道通車之後,路線也不是以前的S型彎了,同時路線兩旁設置了「高規格」的圍籬,以前是拍攝彎道的好地點,現在想拍個火車出隧道的畫面還真是不容易。於是轉往隧道的北口,經過一番折騰總算是在路線旁邊找到勉勉強強的角度。

IMG_9669
山佳隧道

IMG_9672
山佳=樹林

等火車經過時一邊胡思亂想,想到以前住樹林的時候都把車停在這個路基附近,車位好找又不用停車費,再搭公車回樹林市區的租屋處,想著的時候首都客運的802公車正好經過。但是12月初台北的天色暗得早,雲層飄過來之後還不到下午四點就已經不適合拍照。離開路線旁後往市區的方向移動,在平交道遇到列車經過,然後轉往樹林調車場後方看看,調車場沒有列車進出的時候在漸暗的天色下顯得很安靜空曠。

IMG_9692
福德街平交道

這些景象倒是沒什麼太多的變化,不過從心境上來說已經是不同的氣氛。光是因為只能利用週末補完眠的時間到不算遠的地方簡單閒晃這樣的條件下,這些光景在生活中已經非常難得,而足以構成一種心裡小小的懷念了。

IMG_9674
中洲街口

2009/10/29

最近遇到的呆貓們

貓是一種很呆的動物。感覺好像很敏捷機靈,其實笨得可以;但是又常常愛擺出一副冷酷的無表情。所以一旦呆子的本質被識破,就會覺得那裝酷的臉更加好笑。

總之最近不知為何遇到了很多呆貓。有一天因公前往捷運圓山站附近,遇見一貓在路上行走,出聲和牠打招呼,牠一抬頭竟然就紮紮實實往上面的欄杆撞了下去。後來第二次遇到時再呼叫牠,牠卻頭也不回地跑了,只留下背影,要不是背景太醜,也許可以充當為攝影課的習作:「速度」、「凝結的瞬間」、「不凡的視角」。
DSC00008 飛躍的貓咪

去澎湖的時候,在望安離島環島公路的分支上,幾乎不會有觀光客特地繞進去的水垵社區。明明是純樸的小漁村,貓咪的動作卻有點意味不明。
IMG_8725這貓在打架(?)

到了中社花宅的海堤,有一貓正以嚴肅堅毅的眼神凝視著遠方。
IMG_8738
但是當牠起身做起體操的時候,眼神和凝視的方向竟然完全不變。再次證明貓的冷酷表情不過是一種面具,動作明明就很呆。
IMG_8737這貓連做個體操表情都很認真

最後補上一張蹲踞馬公街頭某摩托車座墊的大貓。貓老大您要保重身體啊,不然摩托車主人回來應該會坐到一灘黏乎乎的不明液體吶。
IMG_8761這貓很噁爛

2009/10/27

澎湖季風起時

2009年10月17日
IMG_8601m

這次去澎湖,其實是約了以前在澎湖的同梯一起去。不過說相約前往,只是「那幾天同時待在澎湖」這樣子而已。實際上是各走各的,運氣好時就碰個面約朋友吃飯。

出發前試探性的問了一下同梯,有沒有安排什麼行程啊?他反問不就是澎湖嗎,要排什麼行程。我也是這樣想的。算是一種腦內旅行嗎?離開澎湖之後,常常閉上眼睛想著馬公的港口,往西嶼的公路,還有大片的銀合歡原野,都會清清楚楚地浮上心頭。 ##ReadMore##

不過還是和在澎湖生活有些不同的。首先光是找住宿的地點就是以前從來不需考慮的事情;然後過去的日常活動都變成一種朝聖式的回味,比如說花枝排便當。其實最明顯的不同就是沒有汽車可以開,租來機車迎著10月中旬的海風挺進。

這麼說來我還是第一次以觀光客的身份(或心情)踏上澎湖。馬公鬧區開了新的店,有一些店搬家、有一些店消失,有些廟宇開始整修;有些一直以來都圍著圍籬的名勝已經重新開放。公車全部換新,車頭的電子看板閃爍著路線。很多事情提醒著我不曾參與的間隔,也很多事情卻熟悉得好像沒有離開過,像是海的味道,太陽的熱度,和市街的氣氛。

IMG_8585
風在第三天停了。天氣好得不得了,海面上幾乎沒有浪。搭船出海,只有經過虎井嶼後方的時候稍微感受到那股出了名的海流。甚至望安和將軍澳之間的水道都少了破浪的刺激。

倒是這天早上搭的交通船,才剛出港,就瞬間停車。船員們有點騷動,乘客們開始討論起來,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個話題:第一個話題是關於船舶的機械問題,可能是車葉攪到東西或是引擎無法變速;第二個話題是關於潮水的方向,結論是此刻流向剛好,就算用漂的也可以漂回港內。

IMG_8707m

最後確實是用最基本的動力慢慢漂回碼頭。等候換船的時候車船管理處的職員不知去哪裡弄來一大箱肉包和杯水,邊道歉邊發放時有很多乘客都客氣地表示不用。另一艘交通船靠過來接駁,還在吊掛貨物的同時許多人不顧船員勸阻,紛紛敏捷地跨過船舷直接跳過去,簡直當作自已家的漁船一樣。

然後再度出航。

我當然不趕時間;但經過我仔細觀察全船近200人的乘客,似乎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趕時間。大家都一邊等船來接駁,一邊熱中地收看無線數位訊號放送的道奇和費城人的比賽。

從望安回到馬公。最後一個晚上坐在碼頭看著潮水。最後一個早晨騎車到文澳市場吃一碗魚粥配油條。想起澎湖人喜歡揶揄觀光客的笑話:觀光客常常問海邊怎麼走,就回答他怎麼走都會到海邊。

那我應該仍然不完全算是觀光客吧,因為再閉上眼睛,就會想起澎湖所有看得到海的角落,還有每個角落看到的,有著微妙差別的,不同的海的樣貌。

IMG_8688m IMG_8676m

2009/08/17

台南下營災後一週狀況

IMG_8064

8 月 9 日接到家裡的來電,聽說淹水大約到成人的肩膀高度。家裡雖然地基比較高但仍然進了水,並且前一個晚上大家幾乎都沒睡忙著把東西移往高處。所幸一天一夜之後水逐漸退去也開始清理留下的污泥和雜物。

比起幾個重災區來說下營地區的損失算是相當輕微,水退的速度也比鄰近鄉鎮快些。不過當台北只感覺到本日地球繼續自轉的時候,回到嘉南平原,即使是輕度受災,故鄉的氣息還是和平常不同。事實上氣味的確是變了,夏夜從高鐵車站凌空的月台上本來都可以感受到平原農田的甜味,但這天風裡卻漂散著一股沈悶的霉味;回到下營,愈接近村落裡,愈聞得到一股像是魚市場的薫臭。

氣氛也不同。街上閒晃的人少了,所有的人手上總是忙著某些雜瑣的事情,拿著水管清洗,搬動著家俱,修繕著什麼器物,大家默默的做著工作,也不太打招呼交談。開車上路常常可以和國軍的大型車隊交會而過,村裡也有一個班左右的士兵四處做著消毒的工作,很多跡象都顯示這個時節不太尋常。

IMG_8062

路上可以看到外地來支援的垃圾車。本鄉由中壢市支援;聽說鄰近的鄉鎮也看到來自桃園和蘆洲的車輛。

IMG_7960 中壢市公所支援垃圾車

家家戶戶清運出來的廢棄物已經成為一座大山,並且徵用民車來清運。不過我想大部分的車輛應該還是優先派往重災區,本鄉只有一架怪手和一輛砂石車作業,顯然垃圾出場的速度比進場慢,看來還得花上數天的時間。

IMG_8042

IMG_8049

在台北每天看著電視台「精選」過的災難新聞畫面,截取最震撼最傷感甚至最難堪的畫面來勾引觀眾的心情。故鄉的災情不足以登上新聞的版面,也不像媒體報導富有那麼強烈的情緒,取而代之籠罩著整個聚落的是一股龐大的凝重和疲累。人們臉上雖然逐漸有了生氣和笑容,但是復建還沒完成,而生活明天還是要繼續下去。

但願所有受災的人們都能繼續振作。

IMG_8003m 家裡的行事曆

2009/07/28

外木山和大武崙的海

IMG_7233

這天很想看海,也想聽聽海潮的聲音。其實想很久了,但是台北某種程度而言離海是遙遠的;就算是回台南,離家近一點的海都是潟湖內海,也不太像心目中的海。

港都基隆應該算是可及性最高的海之一吧。有的時候打開google map就會移到和平島或外木山,看看漁港海岸線,不過倒是一直沒去過這兩個地方。和平島似乎搭公車前往的話還算是方便;外木山就有點兒不知道應該如何前往。##ReadMore##

直到站在基隆火車站門口,陽光非常炙熱,買了一杯飲料走到公車站,研究牆上的時刻表和公車路線。我總是很喜歡看著陌生城市的路線,看著好像聽過但不知在何處的各種目的地。猶豫著不知道要搭乘哪一條路線,轉頭一看一輛番號寫著305的中型巴士停在眼前,心裡很是疑惑,再回頭看時刻表上果然沒有這條路線!然後看到車門口的目的地只寫著「濱海大道」,應該是往海邊走的吧,心一橫就刷卡上了車。

沒想到一刷卡司機先生便轉過頭來厲聲問道,「你要去哪裡?」我一時啞口無言,又不是在搭計程車,只好回答他「看你要開去哪裡,我就坐去哪裡」司機一臉快要昏倒的樣子決定不再理睬我,自顧自的把車開動。

車子一邊往沿著碼頭西岸開去。經過的是基隆街道的經典風景:港口,鐵路,充滿油污黑漬的小型工廠,依山而建的簇擁民房,以及錯雜在各種夾縫中的小吃攤販。公車站牌常有看起來像當地居民的人招手攔車,司機都打開車門大吼「不對不對,這是觀光公車」赫阻不明究理想上車的乘客。這樣我反而安心,至少比較肯定車門口寫的「濱海大道」應該是個景點而不是某個社區建案的名字。

經過了幾個山坡和協和火力電廠的圍牆,終於來到海邊。我這時憑著車行方向,已經幾乎確定這輛公車就是我找尋已久的前往外木山的路線。果然沒多久就看到一個招牌寫著水上救生協會外木山的駐點。公車沿著狹窄的海岸公路往前疾駛,另一側是山壁,車流紛雜交錯,一時間很有在香港搭小巴要去赤柱的感覺。

最後公車停在一處窄小的路口,應該是稱為大武崙的村落。司機大聲宣布「終點到了,要下車觀光的在這裡下車,回程的公車一小時一班,不下車的再跟我回基隆」,然後補充「這個海灘本來快流走了,後來政府還加蓋了防波堤才漸漸保住沙子」。

不過下車一看實在是看不太得見海灘。本來沙灘就已經夠小了,沒想到在這種偏僻的山腳下還有這麼多遊客,以致於根本就看不見什麼沙土地。然後公車就很艱難地在眾多的人車之間迴轉開走了。說實在的,在來到外木山和大武崙之前,我一直以為這裡是什麼純樸的小漁村咧。我站在海堤旁邊看著海灘,想像著從前如果沒有後面那道水泥堤岸,這應該是山腳下一個小海灣的場景。然後等到一個小時之後同樣的司機開了同樣的公車過來,同樣艱難地迴轉,上車回基隆。